马尔尼菲蓝状菌的耐药现状

2019-09-22 14:32:19 来源:
分享:

马尔尼菲蓝状菌治疗首选两性霉素B(AMB)及脂质体,替代方案可选用伏立康唑,维持治疗则使用伊曲康唑及二级预防。如能获得早期诊断和及时抗真菌治疗,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者死亡率仅为6.98%。然而,有些地区死亡率仍高达24.25%。近年来,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艾滋病科在临床观察中发现,尽管规范使用强效抗真菌药6周,部分病人临床标本(例如:血、骨髓、支气管肺泡灌洗液)仍可培养出马尔尼菲蓝状菌,甚至发现一株体外对AMB、伊曲康唑、伏立康唑、及氟康唑全耐药的菌株,为临床马尔尼菲蓝状菌的治疗敲响了警钟。

有关马尔尼菲蓝状菌的临床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情况,国内外报道甚少。陈万山等对广东地区52株AIDS病人马尔尼菲蓝状菌临床分离株进行酵母相和菌丝相体外抗AMB、伊曲康唑及氟康唑活性检测,发现伊曲康唑的MIC值低于AMB,氟康唑的MIC值明显高于AMB,而且同一药物酵母相的MIC值明显低于菌丝相的MIC值。广西某医院用E-test法,测定6株马尔尼菲蓝状菌临床分离株双相的药物敏感性,发现6株对伊曲康唑均敏感,1株耐氟康唑,2株耐AMB。由于CLSI至今尚无马尔尼菲蓝状菌体外敏感和耐药MIC值的判定折点,MIC值并不能完全代表体内药效情况,真实疗效受病人个体多种因素影响,例如:白细胞总数、药物体内代谢与组织器官浓度等。尽管如此,开展马尔尼菲蓝状菌的体外真菌药物敏感实验,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,同时进一步深入研究抗真菌药的体外实验结果与临床疗效的关系。

和细菌耐药的发生率相比,马尔尼菲蓝状菌耐药的发生率比较低,然而,由于抗真菌药物的品种非常有限,一旦真菌发生耐药,临床治疗将面临巨大挑战。由于马尔尼菲蓝状菌缺乏明确的MIC值判定折点,至今仍对其耐药情况了解甚少,但是临床已经发现一些耐药株。因此,临床医生应该合理、规范使用抗真菌药,减少其耐药性的发生,同时,有必要深入探索其耐药机制,为开发抗真菌新药提供新靶点。

文章来源:南平性病专科医院
分享: